唐山支援辽沈、平津两大战役

发布时间:2016-12-26  来源:唐山党史网
分享到  

1948年秋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首先将战略决战的突破口选择在东北,于9月12日至11月2日举行了辽沈战役。而后东北解放军入关,与华北部队一起于11月29日至翌年1月31日进行了平津战役。冀东中心地区唐山的特殊地理位置,使其成为支援辽沈、平津两大战役的主要后方基地。

支援辽沈战役

1948年7月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认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,于是决定发动辽沈战役,并要求华北野战军1948年5月9日,中共中央决定以晋察冀军区为基础,与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合并成立华北军区,由聂荣臻任司令员,薄一波任政治委员。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的野战纵队分别编为隶属华北军区的野战兵团(又称华北野战军)。对关内傅作义集团的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牵制。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,华北野战军先后发动了察南、绥东战役;热西、冀东战役;保北战役和晋中战役等,有效地牵制了傅作义部队出关增援东北,实行华北、东北联防的目的,实现了“将傅作义部队滞留关内”的战略意图,保证了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。

唐山位于冀东的中部,南濒沿海,北扼长城,是实现华北野战军战略牵制的重要地区。1948年8月,中共冀东区委在半壁山召开扩大会议,贯彻执行华北军区的部署,提出冀东党的中心任务,在军事上集中全部兵力参加辽沈战役,解放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城镇;在经济上加紧恢复和发展生产,广泛动员人力物力支援战争。与此同时,按照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统一部署,冀东军区独立第四师调归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,独立第五师划归华北军区第二兵团,另抽调3个独立团新组建一个旅,补入第二兵团。冀东军区剩下的部队有8个独立团和一些县、区武装。为配合策应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,留在冀东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协同友邻部队在冀东东、西两线先后出击。西线第十四军分区部队配合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四旅,于9月7日攻克三河县城和白庙桥、沿口两据点,歼灭国民党军1087名。9月8日再度收复平古路上石匣、小营两据点,并控制古北口至密云间铁路百余里。东线第十五军分区部队配合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,于9月13日起,对北宁铁路滦县至北戴河段发起攻击,相继攻克石门、安山、后封台、张家庄等车站,9月15日收复昌黎县城,共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。而后兵分两路,一路固守昌黎县城,一路继续东进。9月17日攻克北戴河、烟筒山、留守营。10月2日攻克石门寨,解放长城煤矿,经九门口出关作战。

10月14日,东北野战军在扫清锦州外围军事据点后,对锦州发起总攻。为配合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,北宁铁路两侧的滦县各区小队、民兵和群众近千人在卑家店至雷庄一线展开了破交战。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一个团以火力压制驻雷庄据点的国民党军,掩护地方武装破交。此时,锦州战役进入白热化,华北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亲自督战下拼命而至,企图夺路增援锦州。骑兵团和滦西县大队在毛家山、巍峰山、石佛口等地坚决阻击华北国民党援军北上。国民党军集中约4个师的兵力,在强大炮火掩护下,向骑兵团和县大队阵地轮番疯狂进攻。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,战斗持续了40小时之久,数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,打死打伤国民党军3000多人,全歼1个加强营,阻止了国民党军向锦州增援,有力地配合了辽沈战役,受到冀察热辽军区的通令嘉奖。

在军事斗争激烈进行的同时,战勤工作日趋繁重。1948年9月30日,中共冀东区委、冀东行政公署作出《对战勤组织机构与领导关系的决定》,在地区、县、区三级成立战勤委员会(筒称战勤委),由同级党委书记、专员、县长和区长分任正副主任,战勤委代表党政机关统一领导和执行支前工作任务。为健全各级战勤委工作机构,地区战勤委下设人民武装动员部和供应大站,县战勤委下设人民武装动员部和供应中站,区战勤委下设担架队、运输队、民兵队和供应小站,村级仍按原形式组织战勤生产委员会。10月上旬,冀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召开兵站工作会议,重新整编和加强兵站部及各级兵站组织。冀东全区设置30个兵站,主要分布在第十二、第十四、第十五军分区辖区内。其中大站4个,分别在建昌营、兴隆、玉田县城和北宁路南,下设分站26个。其任务是,在军区后勤司令部领导下,负责军需物资的保管转运、道路桥梁的检查维修、武器装备的维修押运。10月中旬,中共冀东区委召开县以上战勤干部会议,检查总结了1948年夏季战役中战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,修改了战勤条例,并决定迅速组织大量的担架队和大车运输队,以迎接东北野战军进关作战。为保证战时供给的统一,中共冀东区委和行署在战区及靠近战区的中心区域建立供应站。全区共设40个供应站。其中大站3个,分别设在迁安建昌营、平谷、玉田县城;中站13个,小站24个。其任务是,平时主要负责粮油盐菜柴草等军需物资的准备与调剂工作,战时以保证战争为主,在战勤委领导下完成支前供应任务。

辽沈战役期间,冀东全区先后动员15万人、3万副担架、1万辆大车,由各县、区主要领导干部带队,陆续开赴前线。唐山地区各县支前任务十分繁重,乐亭县调集了100个大车队、5700余辆大车,先后往前线运送军粮共计750万公斤。迁安县派出5200余人的担架队和200余辆大车的运输队支前。迁西县派出2000余人的民兵担架队开赴辽沈战场。遵化县派出1500人的担架队,挺进热南支援华北野战军牵制华北国民党军。玉田县派出2个担架队共1100余人、300多副担架奔赴辽沈战场。出征的担架团队都出色地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,受到野战军部队的嘉奖。第十三专区(昌黎、滦县、乐亭等县)妇女为部队日夜赶制军鞋、军袜110万双,做荷包数十万个。其他各县也为部队赶制了军装和军鞋、军袜。这些支援不仅保证了部队作战急需,而且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。

支援平津战役

1948年11月18日,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,迅速隐蔽入关,会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。为保障东北野战军顺利入关和平津战役的胜利,仅有600万人口的冀东解放区,承担了70万部队、15万民工入关的战勤和支援前线的任务。冀东军民以“倾家荡产”的精神,全力支援平津战役。

1948年11月8日,中共冀东区委、冀东行署、冀东军区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建立冀东区战勤委员会的决定》,在此前地、县、区三级战勤委员会的基础上,冀东区本身又建立了战勤委员会。战勤委员会由区党委副书记李楚离为主任,行署主任张明远为副主任,区党委民运部长刘慎之、军区副司令谭国翰、军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刘亦如、区农会主任韩东征为委员。并将冀东军区后勤司令部、人民武装动员部、供应部和交通管理局等归属区战勤委直接领导和指挥。在平津战役开始前,冀东区从上到下形成一套完整的战勤领导机构,从组织上保证了支前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
根据东北野战军的指示,冀东军区将部队部署在北宁铁路和平古铁路沿线。即:第十四军分区部队进至平古沿线,第十五军分区部队进入北宁铁路唐山至塘沽段,第十二、第十三军分区部队进至唐山以东至山海关段。各县、区武装随本军分区部队行动。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破坏铁路交通,阻止国民党军逃跑;严密封锁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消息;主动出击,拔除铁路沿线国民党军据点。东北野战军入关后,冀东军区部队配合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昌黎、唐山、密云、芦台、汉沽等城镇十余处,扫除了进攻天津外围的障碍。为准备接收平津战役中的伤病员及国民党军俘虏,冀东军区组建了4个野战医院,并从各军分区抽调干部组建了6个补训师机构。

辽沈战役胜利后,东北野战军缴获大量战车、坦克、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,对入关主要道路的标准提出了较高要求。中共冀东区委、冀东行署和冀东军区按照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野战军总部的指示,先后动员民工200万人次,修通、拓宽、碾平、新修公路近万里,其中主干公路1500余公里。同时修通、加固公路桥梁500余座,并在公路两侧、桥梁两端和主要路口修建了防空壕(洞)、掩体和战车掩蔽棚。

为保证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,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野战军总部提出,河北、东北特别是沿途地区要准备70万人、7万匹牲畜3个月的粮草副食。11月9日,冀东行署发出《迅速完成秋征工作的指示》,全区群众积极响应,踊跃交售公粮。据统计,在平津战役期间,冀东全区共筹集军粮1?32亿公斤,食油60万公斤,食盐75万公斤,生猪2万头,马料2500万公斤,马草3000万公斤,烧柴8500万公斤,军鞋100万双、军装数十万套。由于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,加之地方运力不足,备用在供应站的公粮一时调运不及,群众还自愿借出自己的口粮,有的甚至借出种子粮支援解放军。受灾较重的第十二专区即借粮2250万公斤,其中灾情严重的迁西县借出175万公斤。除粮食、军装外,全区还筹集了大批棉花、布匹、鞋垫、袜子、烟荷包和花生、酱菜、肉类、水产品等。为安葬牺牲的将士,还征集了大量棺木、板材和白布等备用。部队所需的被服、鞋袜均由妇救会或被服厂统一下达任务。将材料分到各户,限期完成。

 为保障供给,冀东人民上自区党委领导,下至普通群众,人人节衣缩食,踊跃支前。中共冀东区委从领导做起,降低生活费,取消中、小灶伙食,一律吃大灶。所有党政干部一律不吃肉、蛋和细粮。广大群众更是全力以赴,不惜牺牲一切支援平津战役。当时,东北野战军入关必经的冀东北部山区多是贫困地区,又由于当年受灾很多地方缺粮,群众生活十分困难。然而,广大群众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保证战争急需。尤其是迁西县,全县发生严重饥荒,饥民遍及70多个村庄,灾民们吃野菜、树皮和碾碎的玉米骨糊糊度日,而家中的缸里、柜里装满了为军队准备的公粮,却一粒不动。冀东行署主任张明远赴热河开会途径迁西县一个村庄,看到这种情况,非常难过。问道:“为什么不借用一点公粮吃呢?”群众回答:“那是政府相信我们,让我们保管的,是给大军预备的粮食,饿死也不能动!”

冀东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,使中央领导深为感动,并给予高度关切。12月2日,中共中央军委在发给东北局和华北局的《关于冀东支前问题的指示》中指出:“华北大战在即,东北及华北大力支前是应该的。但如冀东真的以倾家荡产的精神来动员人民支前,那就甚为危险,必然超过人民的最大负担能力,将来使元气难以恢复。”因此指示东北局速从东北和锦州、热南运送大批肉食、草料到冀东。华北局也动员各地努力供应东北野战军一部分粮食、草料和油盐肉菜等。中央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冀东党和人民,激发了更高的支前热情。冀东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。例如,借征的公粮迅速归还,不能归还的,秋后从应征数中减除;征用的木料、电杆、电线、通讯器材等按价付酬。

11月23日,在先遣部队入关后,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从冷口、喜峰口、山海关进入冀东,先后到达迁安、丰润、遵化、玉田、蓟县地区集结。随同入关的东北地方干部5?3万人,支前民工10万人。如此大规模的行动长时间保密是不可能的。第九纵队在通过迁安县冷口时就遭到敌机的轰炸,部队进关已无密可保。于是林彪索性命令后续部队从山海关公开进关,沿北宁线一路向西疾进。由于冀东各级战勤委员会对接待工作进行了充分准备,所以解放军每到一处,都受到冀东党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。从北部山区到平津前线,各级干部和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,沿途村庄象过年或办喜事一样,在村头道口搭起彩色牌楼,沿街摆好桌子、茶碗,倒好绿豆汤或开水。解放军初进关时,为了保密和防空袭,多在夜间行军,每当部队从村庄经过时,群众不能大张旗鼓的迎送,却冒着严寒默默地站在路旁,满怀深情地目送子弟兵过境,有时通宵达旦,直到部队过完才回家。后来部队入关从隐蔽转向公开,各村镇都组织秧歌队、敲锣打鼓,夹道欢迎亲人解放军。部队所驻村庄,群众争相腾房子、烧热炕、杀猪宰羊,款待子弟兵。村干部和妇女们组织慰问组、缝洗组为解放军服务,嘘寒问暖,给他们端热水洗脚,为他们拆洗缝补军装。儿童团组织招待组、带路组、遛马组。民兵和妇女儿童在路口站岗放哨,盘查可疑人员,不放生人进村。对村里表现不好的地主、富农和还乡团分子的家属及其他可疑人员,加强管制。在水井、粮站、仓库等处设专人看守,防止坏人投毒和放火。子弟兵每到一处,路旁、村内、家里,到处一片欢声笑语,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。

组织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,需要民工和车辆、牲畜。除冀东行署和各专署原有的运输队外,冀东全区还组织60万头牲畜、25万辆大车和46万余人的运输大军为部队服务。支前队伍冒着国民党飞机不断轰炸、扫射的危险,日夜不停地运送物资、转送伤员。在进关路线上的贫困山区,道路崎岖,有时车辆不能通行,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只能靠人力和牲畜驮运。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,运输队基本保证了各供应站粮草充足,满足进关部队的需求。路南的第十三专区被铁路分割,壕沟封锁,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把守着交通道口和桥头,要向路北运送物资,既困难又危险。然而,由胶轮大车组成的专署运输队,每车配2人和3匹骡马,30辆车为一队,在武装民兵护送和群众的支援、配合下通过封锁线,把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路北的指定地点。过铁路后,又有武装民兵接应,从未有过失误。

从解放军进关到平津战役总攻开始前,全区共出动70万个车工、70万个驴工两人一畜一套车出车一天为一个车工,一人一畜出工一天为一个驴工。,向仓库和前方运送粮食1亿多公斤。其中直接运往前线的粮食3000万公斤、蔬菜100万公斤、油盐70万公斤、柴草1000万公斤。在战役最紧张的12月份,投入军需运输的马车平均每天近2万辆。在战场上,民工们还冒着枪林弹雨,运送弹药和攻坚器材。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:“那时候,正值隆冬,冰天雪地,他们听说要解放北平、天津、张家口,立即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。那情景真是非常感人,非常壮观。当我从孙庄去孟家楼平津战役指挥部的时候,一路上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和广大民兵,赶着满载物资的大车,不分昼夜地朝北平、天津方向前进,真是前不见头,后不见尾,一眼看不到头啊!”

组织担架队是冀东支前的又一项重要任务。辽沈战役期间,冀东担架队(团)就已有比较严密的组织。东北野战军进关后,担架队(团)的组织更加完善。担架队的组织由县辖的区级战勤委负责,将18至35岁的男性贫雇中农组成基干担架团;18至55岁的一般群众组成后方担架队,其中还有不少妇女。在平津战役期间,冀东共动员了30万群众,组成270个前后方担架团(队)轮流出动。其中前方担架团26个,担架营1个,28728人,担架4597副。仅遵化县即组织了6个前方担架团近万人,乐亭县8个团7000人,丰润县4个团4000余人。许多妇女还参加了后方担架队,仅第十三、第十四两个专区,就有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后方担架队。冀东军区和各军分区的休养所还接收、救治了从前方转运过来的2700多名伤员。除新组建的担架团(队)外,原来参加辽沈战役的担架队继续跟随进关部队行动。前方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,往返于火线和临时救护所之间,抢救和运转伤员,尽力做到“走稳、抬稳、放稳”,保证伤员不受冷、不挨饿,得到及时转运、精心护理。有时自己受了伤也不下火线,不少干部和队员献出了生命。在运转伤员的途中,对伤员象对亲人一样,细心关怀,精心照顾,无微不至。如第十三专区的担架队员给担架安装了可以拆装的轮子,既可抬行又可推行。有的担架还做成可以侧翻或升降,便于伤员上下。队员们把最好的被子给伤员铺盖,用自己的脸盆或茶杯为伤员接屎接尿,用自己的钱给伤员买鸡蛋。当敌机临空时,他们用身体掩护伤员,不让伤员受二次伤。在战斗间隙,担架队和部队一起参加新解放区剿匪和土改工作,帮助当地人民建立民主政权,恢复生产,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。他们以解放军为榜样,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,每到一地,秋毫无犯,深得部队和地方群众的好评,涌现出很多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。

冀东300万妇女也是一支伟大的生力军,她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冲破封建束缚,积极参加生产支前。由于大批男青壮年上前线,后方劳动力严重不足,广大妇女就成为了生产的主力军。她们走出家门,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各种副业生产,开荒种地、修堤、垡地种麦等,许多村参加生产的妇女超过40%,有些村达80%以上。各地涌现出许多妇女劳动能手和劳动模范。广大妇女除生产支前外,还普遍参加了后方担架队、碾粮、运粮、修路和护理伤员等。她们给伤员喂饭、换药、端屎端尿,象照料亲人一样无微不至。她们还为部队赶制被服鞋袜。此外,全区广大群众节衣缩食,筹集各种物资慰劳子弟兵。

刚刚解放的唐山市区广大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,拥军支前。唐山市成立了临时兵站,负责转运伤员,筹集支前物资。自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3月中旬,共动员车工1130个、民工4853个,购买锅、缸、火炉、锹、镐等折价5亿元边币。唐山铁路机厂从解放的第二天至年底,十余天修好机车8台,并装修了以毛泽东、朱德头像为标志的新唐山第一、第二号两台机车;修理客货车82辆、新制机车配件2180件,相当于国民党统治时期5个月的工作量。该厂工人积极赶制被国民党军炸毁的滦河大桥桥架和零件1?12万多件,并为入关的东北野战军装置和修理军用卡车50余辆,榴弹炮、平射炮多门。其他厂矿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努力生产支援前线。唐山人民与冀东广大军民一道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节衣缩食,努力生产,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平津战役,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,再一次彰显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。

节选《中国共产党唐山历史》(第一卷)

主办单位: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
冀ICP备15024999号-1

网站地图

关闭